查看原文
其他

喜报|我院范志忠教授专著《中国电视剧创作发展史论》获中国高校影视学会“学院奖”一等奖

  //  

近日,由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举办的2021-2022年度学术成果推优活动暨第十五届“学会奖”获奖名单揭晓,我院范志忠教授专著《中国电视剧创作发展史论》获“学术专著类一等奖”。



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一年一度的学术成果推优活动即学会创办于1993年的“学会奖”,迄今为止已评出十四届优秀学术成果。“学会奖”创办近三十年来,它已成为引领影视学术研究方向、推举重大创新成果的重要平台,并在激励广大影视教育研究者开拓创新、勇攀学术高峰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。



范志忠教授的《中国电视剧创作发展史论》一书对焦中国电视剧发展创作史、产业史与美学变迁史,是当前中国电视剧专门史写作、研究方面的填补空白之力作。




整体观的写史思维

在史学写作纬度,范志忠教授坚持一种整体观的写史思维。该书将建国以来中国电视剧创作分为探索期(1958—1977)、发展期(1978—1989)、转型期(1990—2012)和繁荣期(2013-)四个阶段,在探索期,着重探讨了中国电视剧的艺术理念、政治属性和生产方式;在发展期,着重探讨了改革开放以来电视剧的创作环境,电视剧本体意识的觉醒,中国电视剧创作趋于多元等现象;在转型期,着重分析了中国电视剧的产业化进程,如交易与融资的市场化、制作机构的企业化、制播关系的变革、产业链与产业集群的形成以及产业化进程中电视剧的管理制度,分析了中国电视剧的文化转型,如大众文化对电视剧创作的影响、主流文化的审美嬗变和电视剧创作的类型化等等问题;在繁荣期,着重探讨了2012年之后中国电视剧的创作环境、网络剧的诞生繁荣以及传统电视剧在台网融合下的类型创新等问题。


回归到服务产业与学界发展

从问题出发,回归到服务产业与学界发展是该书的重要特色与著书之旨。面对目前产、学、创各个领域对电视剧类型题材界定的“含混”问题,该书试图搭建起“学”与“产”的“对话”。此书在电视剧分类上,在宏观分析时采取了政府主管部门备案公示时通用的古代题材、近代题材和现实题材的分类方式;在微观解读时则采取了学界和业界通用的的类型分类方式,从而准确地把握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剧分类,确保了成果研究的科学性、规范性和学理性。





附录



上篇  中国电视剧历史发展脉络

第一章 中国电视剧创作的探索期:1958—1977

一、电视媒体:从传播、娱乐到艺术

二、中国早期电视剧的艺术理念

三、中国早期电视剧的政治属性

四、中国早期电视剧的生产方式


第二章 中国电视剧创作的发展期:1978—1989

一、改革开放以来电视剧的创作环境

二、电视剧本体意识的觉醒

三、中国电视剧创作趋于多元


第三章 中国电视剧创作的转型期:1990—2012

一、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

二、中国电视剧的文化转型

三、电视剧创作的类型化


第四章 中国电视剧创作的繁荣期:2013—至今

一、中国电视剧创作的新态势

二、网络剧的诞生、繁荣与精品化

三、传统电视剧的转型创新



下篇 中国电视剧的类型叙事

第五章 重大题材电视剧

一、重大题材电视剧创作现状与发展历程

二、近年来重大题材电视剧的传播态势

三、重大题材电视剧的审美意义与存在问题


第六章 古代题材电视剧

一、古代题材电视剧的主要题材与类型

二、近年来古代题材电视剧的叙事策略

三、古代题材电视剧传统意识的现代症候


第七章 近代题材电视剧

一、近代题材电视剧创作现状与叙事策略

二、近年来近代题材电视剧的传播态势

三、近代题材电视剧的经典记忆与时代诉求


第八章 现当代题材电视剧

一、现当代题材电视剧创作现状与传播态势

二、现当代题材电视剧类型与话题

三、现当代题材电视剧的存在问题 


文字 | 张明浩
排版|陈欢
责任编辑|肖玲 张可树



推荐阅读

1.浙江大学公共外交与战略传播研究中心“数字新实践”系列讲座|孙萍:从“监控资本”到“关联资本”?中国数字平台的媒介化与组织化探究

2.校党委书记任少波一行调研传媒学院

3.北京康和公益基金会及杭州轻寻科技一行来访

4.喜报|我院研究生周信达荣获第十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学子奖

5.卓越传媒人大讲堂第66期 | 贲圣林:数字经济全球趋势和中国时代答卷

6.卓越传媒人大讲堂第67期 | 严文斌:厘清概念,更新方法——Z世代在中国国际传播中的职责与担当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